提起农历十月,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十月一,送寒衣”的谚语,这个日子被老北京人叫做“寒衣节”,亦称“冥阴节”,它与清明、七月十五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老北京人照例要在这个时候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也叫“烧包袱”。《帝京景物略》中有这样的描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据说这个习俗来源于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说的是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送寒衣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当农历十月初二早上出门时,人们可以看到路口处有一堆堆烧过的纸灰,那便是为表“思时之敬”,为故去的宗亲送的“寒衣”、“包袱”。
还有一个日子要提的是十月十五日,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元节,变称“下元日”。这个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教信奉“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是我们熟知的尧、舜、禹三大贤君。据说“三官神”对人可起“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传说“天官”的生日是正月十五,“地官”的生日是七月十五,“水官”的生日是十月十五,随着道教思想的影响,人们便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而十月十五则称为“下元节”。咱北京人过下元节并不热闹,只是在道教寺院庵观内作百日功德道场,夜悬天灯,黄幅大书“冬季唪经祝国裕民百日期场”,谓之“安期”。
农历十月,天渐寒冷,各种儿童玩具也应时而出,放风筝、踢毽子、抖空竹、吹琉璃喇叭、吹扑扑噔等都是小孩子喜欢的游戏。《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京师十月以后,则有风筝、毽儿等物。”现在琉璃嗽叭、扑扑噔是什么已不为人知,只是在书中找到这样的记载,“琉璃喇叭者,口如酒盏,柄长二三尺。扑扑噔者,形如葫芦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制。”这实际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料器,那时在东花市分布着许多家这种作坊,最有名的要算是“葡萄常”了,他们家做的扑扑噔,底儿薄如纸,一吹扑拉扑拉作响,声儿还挺大。最近在与“葡萄常”第四代传人常虹聊天儿时得知,她已把这个绝活儿恢复做成了。这也可以说是常家为恢复传统文化添的一点彩吧。
老北京的小食品是随着时令上市的,十月里,栗子、白薯、山里红都有已上市,糖炒栗子、烤白薯、冰糖葫芦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胡同里不时传来“冰糖葫芦”、“烤白薯”的吆喝声,为渐冷的天气增添了几分暖意。不信,您这会儿到蒲黄榆走一遭,“王老头”的栗子卖的正红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