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殡葬协会网站!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协会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殡葬文学
通联方式
殡葬文学
藏地见闻(三题)
发布时间:2017-02-08 12:11:14   作者:东芳   浏览:7005

 天葬

    在藏区生活的几年里,我曾多次目睹当地的各种丧葬仪式,神秘奇异的天葬也在其中之列。天葬是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安葬形式,笃信佛教的藏家人,大多数一生都虔诚修行,祈求死后能到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去,而天葬的过程则寄托了他们的这种希望。

    藏区一个村庄或一个部落就有一个天葬台,天葬台大多修在半山坡或较低的小山头上,中间是一个停放尸体的平台,周围挂满了各色经幡,缠绕了许多白色的羊毛绳,堆放着刻满经文和避邪图案的嘛呢石。大一点的天葬台上还建有白色佛塔,住有专司天葬的阿卡(即僧人)。停尸的地方有的仅是一块草坪,有的还铺有木板或石板,男尸、女尸、老人、青年人及各种非正常死亡者的尸体停放,都有专门的停尸位置。整个天葬台庄重肃穆,亦令人心生恐怖。

    天葬的日期一般要请活佛或高僧择定。是日,先用牦牛将亡者的尸体驮上天葬台,交给司葬的阿卡们。阿卡除少数是常住天葬台专司此项任务者,大多数是亡者的亲人从附近寺院请来的。他们围绕尸体诵经超度后,即去掉裹尸布,然后分别站在地势高的地方,朝着神鹰经常飞来的方向“呜——呜——”地不停呼叫,那是对神鹰发出召唤。与此同时,除留下几个亡者最好的亲朋协助阿卡处理尸体外,家人及其他送葬人员均要自行回避躲到附近的山洼或山脚下。阿卡向神鹰发出召唤的同时,也开始点火煨桑,随着松柏枝燃烧升起的桑烟,阿卡不停地往上添加酥油、糌粑。轻烟袅袅,那些正在空中飞翔或在某个地方休息的神鹰就会从缕缕青烟中得到信息。不一会儿,一只只秃鹫、兀鹫、胡兀鹫以及乌鸦从四面八方飞来,它们往往先飞落到附近的山头上,窥视一下动静,确认没有什么危险后,才俯冲到丧葬台。最显眼的是秃鹫,它体长近一米,双翅展开约两米,足有二尺多高,大得像一头小绵羊。秃鹫俯冲到天葬台后,常常一下子站立不稳,还要顺着惯性快速向前走几步。一旦站定脚跟,它便晃动着笨重的身躯毫不客气地把那些先到的乌鸦赶到一边。这些大型猛禽一群可达数十只,乃至百余只,一具尸体很快就被它们抢食一空。尸体上的肌肉被吃完后,司葬的阿卡就会将骨头用血水和糌粑拌在一起捏成条状,整整齐齐地排放在那里。一旦阿卡离开,猛禽们又你争我夺地啄食起来,直到全部食完才纷纷飞去。说来也怪,有些神鹰平时一见人就飞,而这时却根本不在乎人类的存在。等神鹰们将亡者的骨头全部吃完,司葬的阿卡仔细检查确认彻底吃干净了,才放心地离开天葬台。

    藏家人认为,亡者的尸体被吃得干干净净,才意味着亡者的整个躯体随其灵魂一起升入了天堂,反之,如果亡者的尸体神鹰不吃或只吃了一部分,就说明亡者生前罪孽深重,尸体剩的越多说明罪孽越重,灵魂是难以升天的,这对亡者亲属也是不祥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亡者的家人必须再次请僧人诵经为亡者超度,有的还会挑选上等的牛羊肉与亡者的骨肉拌在一起,直到神鹰吃完,家人才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按照藏人的传统,天葬结束后,亡者的亲属会在天葬台附近事先准备好一桶温水,并准备好肥皂或碱面,请司葬的阿卡洗手,然后就地请他们吃一顿饭。藏家是忌讳在天葬台附近生火做饭的,因此会事先带一些手抓肉、油饼、糌粑之类的熟食,再提上一壶茶,阿卡们吃完饭,天葬的全部仪式就算结束了。

    之后,亡者的家里从亡者去世之日起至第四十九天止,都要亮着酥油灯,亲属们要反戴帽子,以示守孝。在这四十九天里,戴孝的男性一律不准剪头发,不准剃胡须;戴孝的女性则要摘下身上的装饰品或将装饰品翻转,即把有花纹的一面朝向内侧,并要在发辫上系上白色羊毛。此外,亡者去世的当年,家人及亲属不能过节,不能唱歌跳舞,不能饮酒猜拳,不能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内地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天葬,一提到藏区的天葬,往往以为那是一种原始、落后甚至残忍的丧葬方法,其实不然,天葬不仅反映了藏家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而且比汉人的土葬要干净卫生得多,也要环保得多。

塔葬

    塔葬是藏传佛教地区寺院内的一种特殊葬仪,其主要对象是活佛,也可以说塔葬是活佛的专用葬法。塔葬的方式有多种,有塔葬法体肉身的,有塔葬骨灰的,有塔葬头发及其他遗物的,也有将骨灰拌进香料和黄土重新塑成本人塑像供奉于灵塔之中的。在所有的葬法中,最后一种是最高贵最神圣的葬法,也是对亡者的最高礼待。据藏家老人讲,解放前的藏区寺院中,塔葬的各种形式几乎都可以看到,除了大多数塔葬本寺院历世活佛的法体肉身或骨灰外,也有在灵塔内供奉活佛衣帽的,供奉胸围骨饰和头饰的,供奉亡者生前所用的各种法器的。

    塔葬法体肉身时,通常要对亡者的遗体进行防腐处理。藏区寺院处理和保存遗体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藏红花、麝香、檀香等名贵香料和食盐浸泡成的香水对遗体进行反复擦洗,然后将亡者全身缠裹上绸缎,并定期进行更换,以吸纳出遗体内的水分;有的是先取出内脏,再按其坐化的姿势安放到精致的木箱内,然后在其腹腔周围填满炒熟了的盐巴和各种香料,一直掩埋到头顶,这样也是为了吸出体内水分,便于防腐;有的则是用盐水、香料以及黄土和成的泥巴将遗体糊上一层,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遗体内的水分被泥巴全部吸收、盐分大部分浸入体内为止。这些防腐办法往往都需要数月,有的甚至长达半年之久。防腐处理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金塑。

    经过上述方法处理过的遗体已基本失去原形,这就需要在泥塑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僧人按其原貌进行再塑,有些还要请来专门的泥塑匠人协助。重塑金身前,僧众们不但要进行花灯供奉,而且还要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在遗体的腹部重新缝合之前,僧众们通常要在其腹腔内装入经文、五谷,再填满各种名贵的香料和珠宝。按照佛教的传统习俗,传说重塑金身所用之物必须要有:恒河等世间“四大神河”之水,珠穆朗玛峰等世间“六大名山”之土,珍珠、玛瑙、翡翠、珊瑚、象牙、松耳石等珠宝研成的细粉,各种名贵香料拌合而成的神泥。但四河六山之水土极难弄全,至多只能弄到一部分,所以只要能在神山上选取洁净的泥土和泉水,再经僧众们诵经祈祷,也可与珍珠和香料粉拌合使用。这种修复遗体的工艺技术远比塑造一尊高低相同的泥佛要复杂得多,光从用料及其工艺技术的施工过程就可以看出,活佛塔葬是一项相当艰巨伟大的工程。

    泥塑的僧人或艺人先要把萎缩的遗体拉展并固定成坐化姿势,然后再用泥巴一点一点地修复那些塌陷和变皱的部分。由于肌肉萎缩,从头至脚都得全部重塑一遍。当修复出来的遗体达到形神兼备时,再涂以金粉,或以金箔贴封,然后描眉、涂唇、穿上袈裟、戴上象征本教派的僧帽,像活人一样进行装扮。重塑了的活佛呈盘坐姿势,双手合掌,有的手上还捧着一条哈达,看上去与泥塑佛像无异。工序全部完成后,就将遗体放入事先做好的灵塔内,灵塔分为塔状或佛龛状,有纯铜质的,有纯银质的,也有铜质鎏金的,灵塔上不但镂刻了各种花纹图案,而且都镶嵌着珍珠、玛瑙、珊瑚、翡翠、绿松石等名贵之物,华丽而又高贵。灵塔里的活佛通常按先后顺序供奉在大灵堂或专门修建的灵塔殿内,殿内供品常设,香火不断,酥油灯日夜长明,僧俗可随时瞻仰活佛的遗容,若遇某尊活佛的诞辰或忌日,还要举行诵经祭祀仪式以示悼念,十分虔诚。

    青海藏区一些较大的寺院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虽历经战火和动乱,至今仍有一些寺院保存了数世乃至十几世活佛的遗体,且大多保存完好。据说十年动乱中某寺院一具保存数百年的活佛遗体被人剖开,活佛的肌肉不但有弹性,还有血色,甚至能闻到一种芳香。不少僧俗认为这是活佛的无量法力所致。由此也不难看出,很早以前藏地僧人保存活佛遗体的技术就相当成熟了。

藏袍

    藏族服饰色彩纷呈,引人注目。在藏区,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藏族服饰很长的都统称为藏袍,从样式上划分,藏袍大体可分为以下六种。

   一是老羊皮袄(藏语称为“姿化”)。老羊皮袄皮板厚实,毛长,其长达至脚面,宽松,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以解开腰带当作铺盖,十分方便,这对游走不定的牧民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御寒服装了。有的老羊皮袄会在袖口和下摆镶有青布或红布滚边,但也有无任何装饰的,俗称白板皮袄。老羊皮袄是藏族牧民最传统最古老的服装。

    二是秋板皮袄(藏语称为“雅姿化”)。秋板皮袄顾名思义是秋天的皮子做成的皮袄,秋板皮袄的羊皮毛短皮薄,穿起来轻巧舒畅,冷热适中,是藏族牧民专在夏秋季节穿的皮袄。为了防潮防水,牧民们平时吃了手抓肉后会故意将手上的油抹在皮袄上,天长日久,皮袄就变得油光发亮,放牧或挤奶时也就不怕下雨淋湿皮袄了,所以它又兼有雨衣的功能。

    三是羔羊皮袄(藏语称为“察日”)。羔羊皮袄绵软保暖,一件好羔羊皮袄要三十多张羔羊皮才能缝制出来。上好的羔羊皮毛色纯白,均呈螺纹状,缝制羔羊皮袄通常还要配上上好的缎面和水獭皮边,经济条件好的藏族人家女儿出嫁时,才会陪送这样的羔羊皮袄作嫁妆。这种羔羊皮袄也只有在走亲访友和喜庆节日期间才会穿上。

    四是布单衣(藏语称为“热拉”)。布单衣全都是棉布缝制成的,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夏天穿的单布藏袍,另一种则是质地高档的缎料缝制而成的,其大襟和下摆都镶有水獭皮边,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其水獭皮边宽达五六寸,有的男式“热拉”镶的水獭皮边甚至宽达一尺左右,而一张水獭皮的价值在三、五千元到万元之间。这种高档的“热拉”也只在走亲访友和喜庆节日时才穿。藏族有这样一句民谚:“好吃的过年时不吃何时吃,好穿的节日不穿何时穿。”

    五是毡衣(藏语称为“雄瓦”)。毡衣长至膝盖,是用羊毛专门擀制的薄毡缝制而成的,有的毡衣会加上布面,也有不加布面的。毡衣是藏民夏秋多雨季节放牧时常穿的一种衣服,基本上是当雨衣来穿的。

    六是毛氆褐衫(藏语称为“绸拉”)。毛氆褐衫是藏人最为讲究的一种高级服装。其质地异常紧密,遇水不沾,且十分保暖。

    穿藏袍时,无论男女皆开右襟,无纽扣,腰肥且长,男藏袍相当于身长,女藏袍比身子还要稍长一些,藏族妇女将下摆提到与脚面平,然后再束上腰带,使多出的部分鼓于胸前,呈兜囊状。藏袍无口袋,这个兜囊也就成了身上的衣袋,小孩可以揣在里面,小羊羔也可以装在里面,总之吃的用的都可以装在里面,有时甚至可装十多斤重的东西,差不多当一个提包用。藏袍袖子宽大,且长出手背四五寸,冬天,长袖可以保护双手不受冻,用长袖捂鼻还能起到口罩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藏族男子特别喜欢用虎皮和豹皮作皮袄的领子,有人不惜花上几千元也要设法买上一条虎皮或豹皮作皮袄的领子,这与藏人崇尚老虎有关,他们认为虎豹威武高贵,用虎豹皮作领子能避邪,吉祥相伴,万事如意。

    藏民集前人宝贵经验而不断改进的各种藏袍,很适合高原气候和他们的生活特点,尤其是白板皮袄,皮质坚韧,既遮风挡雨,又保暖防潮,四季适宜。一件白板皮袄重达十六七斤,顶得上两床厚棉被,藏区大多地势高寒,即使盛夏季节也离不开皮袄,牧民白天当衣穿,晚上当被盖,睡觉时解开腰带,头和脚往里一缩,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用担心挨冻受寒。高原阳光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即使在严寒的冬季,太阳一出气温也很快就会上升,可以说藏袍还是一部“空调器”,早晚天气冷,藏民就把藏袍紧紧穿在身上,中午天气热起来后,他们便脱去袖子将一只胳膊露在外面,天气更热的时候,他们干脆将两只袖子全部脱掉盘在腰间,让半个身子全露在外面。所以无论气候如何变化,藏民都能适应,看上去也别有一番风彩。

    藏袍穿盖皆便,其华丽和考究令人惊诧。小小的藏袍里,蕴含了藏民族的聪颖智慧和悠久文明。

便民服务
合作单位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6号
电话:0551-65606064 传真:0551-65606064 邮编:230041 QQ:1309420308 微信:13365510076 邮箱:ahbzxh@163.com(投稿)

备案号:皖ICP备19015599号-1
Adodb 数据库操作失败Adodb 关闭数据库连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