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殡葬协会网站!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协会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殡葬文学
通联方式
殡葬文学
回不了的是过去 断不了的是哀思
发布时间:2015-05-05 08:49:04   作者:李晶   浏览:6545

    在这个雨纷纷的季节,大蜀山文化陵园里,冰冷的雨滴,颗颗拍打在庄严的墓碑上,声声沉闷。雨水沿着墓志铭上的字,曲折流下,似提醒着世人,那些沉睡者生前值得铭记的时光,那一个个绵长的故事。 

     故事一    

     说好在一起生死不分离 

  “生不同时死同穴,头枕青山伴日月。今生夫妻情未了,来世迈步从头越。”这是一首刻在双人墓上的诗,墓碑的两颗心形上分别贴有一张照片,照片里一男一女甜蜜地依偎在一起,让不少人误以为沉睡于此的是一对恩爱夫妻。“我还在世,可我一直在等,等着和她重聚的日子。”丈夫陈宝华说着,泪眼迷离。 

  柠檬味的皂香伴了30年 

  今年已经80岁的陈宝华告诉记者,自己比妻子王觉大23岁。“我有过一次婚姻,还带着三个孩子,而她漂亮又能干。”陈宝华说,1981年两个人走到一起时,承受了不少的压力,可妻子还是义无反顾地跟了他。 婚后三十年,两人的生活幸福而甜蜜,陈宝华也悉心照顾着妻子。为了让她安心工作,陈宝华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退休后,他每天去公交站接送妻子上下班。“她爱用柠檬味儿的香皂,这么多年家里一直用这个味道的。”

  命运的玩笑她患了绝症 

  2009年,命运和这对夫妻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王觉被查出了癌症,最多只能活半年。“我永远也不会原谅自己,我没有保护好她。”陈宝华说,他当时就萌生了要和妻子一起离开的念头。“她阻止了我,说也许会有奇迹发生。”可到了2011年上半年,王觉病情重的已不能下床。“我们俩说好不分离,谁先走就把骨灰摆在枕边;都走了,再把骨灰混在一起,在我们去过的地方撒掉,就算要葬也要葬一起。”陈宝华说,做出这个决定时,夫妻两人心如刀绞。 

  思念妻子他出品“爱的纪念册” 

  2011年,王觉离世,陈宝华的心像是一下子被掏空了。看着家里熟悉的物件,他脑海里都是两人相处时的画面。“从那以后,我开始一首首地写诗,记录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陈宝华拿出两本蓝皮书,这里面有他为王觉而写的30多首诗歌。 不仅如此,陈宝华还将妻子的照片、奖状等一一翻拍,和30多首诗一起,做成了一本专为爱妻“出品”的“爱的纪念册”。“等我走了,就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疼她,这本纪念册,也算是我们的墓志铭。”陈宝华说,今天会带上妻子最喜欢的花,去看她,陪她说说话。 

 

  故事二 

  奉献了自己成全了他人 

  素花环绕,哀乐低回。昨天下午,一场特别的告别仪式在合肥举行。来自全省50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低头默哀,共同追思一位逝去的老人,他就是吴信龙,肥西志愿捐献遗体第一人。

    四年前,在肥西县上派镇,一场看似普通的献血活动,却感染了年近七旬的吴信龙。“我虽然上了年纪不能献血,但是我能为献血做点别的事情。”吴信龙当即加入无偿献血者协会,成为服务队伍中年纪最长的一员。 对于他的家人来说,这并不是他最另类的选择。早在2009年,他不顾家人反对,与安徽省红十字会签订了志愿捐献遗体协议书,成为肥西第一人。 “遗体器官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用于医学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最终说服了家人,让妻子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他的眼角膜让别人重见了光明 

  2012年10月,吴信龙被确诊为肝癌,与病魔进行了一年多顽强的抗争后,今年3月27日不幸去世。按照他的遗嘱,家人将其遗体完整地捐献出来。“生前他说,有用的器官就捐献给需要的人,遗体就用于医学研究。”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负责人付杰说,目前,吴老的眼角膜已经移植到需要的患者身上了,让失明患者重见了光明。 

    吴信龙的家人说,他履行了承诺,体现了价值。

便民服务
合作单位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6号
电话:0551-65606064 传真:0551-65606064 邮编:230041 QQ:1309420308 微信:13365510076 邮箱:ahbzxh@163.com(投稿)

备案号:皖ICP备19015599号-1
Adodb 数据库操作失败Adodb 关闭数据库连接失败